花了大约 50 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虽然本书的前面部分情节如流水,像是作者在跟你唠家常,不喜欢的人可能会认为啰嗦。但越是往后,读到米嘉犯事被盘问、伊万与斯乜尔加科夫多次对峙等情节的时候,越觉得精彩纷呈,尤其是菲久科维奇那无懈可击的辩护,不仅回收了前面所有的伏笔,为读者作了非常完整的解答,还将公诉人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的发言怼得体无完肤,让我大呼过瘾,真是居家旅行必备的优质嘴替。
不过目前我的道行不高,对于本书中众人啧啧称赞的各种深刻的内涵并没有多少领会。由其是和二哥伊万有关的两个“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个案”,也就是《宗教大法官》和《伊万的梦魇》这两小节,我读得非常吃力,感觉有点不知所云。从这两章中我只能大概得知伊万不信上帝以及他与斯乜尔加科夫对话之后精神压力非常大。
本书就是围绕一个“偶合家庭”中的纷争而展开的。“偶合家庭”是托斯妥耶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家庭成员间除血缘关系外,没有其他必然联系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互不关心,隔阂很深,形同路人,甚至会因为财产的原因产生纠纷——老卡拉马佐夫和米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书中的每一个人,除了阿辽沙,我都谈不上有多喜欢;除了老卡拉马佐夫,也都论不上多讨厌。首先是老卡拉马佐夫,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同时又喜怒无常,利用两任妻子的愧疚从她那里掠夺来的财产成了一个小地主,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的纯纯的无赖,代表了人性中极致的恶。而他的的四个儿子,也是个个性格鲜明突出。阿辽沙以天使般的关怀,温暖了周遭所有的人;理性的伊万却一直在承受精神上的折磨;米嘉性格直率、暴躁,自尊心强,却挥金如土,是导致冤案的根本原因;至于最其貌不扬,却最深不可测的斯乜加科夫,虽可怜可悲但却很难让人同情。至于两个女人格露莘卡和卡捷琳娜,她们都在前期对米嘉的爱进行了回应。但其中卡捷琳娜对米嘉的爱,我觉得更多的是想在道德置高点报复他而伪装的,并非出于真心,因此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格露莘卡一点,至少更加直率。
要论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并非是主线中的内容,而是斯涅吉辽夫上尉在阿辽沙转交卡捷琳娜救济金时,在最后时刻仍会因羞愧而感到愤怒,直接把钱揉成一团丢在了地上。在他做出此举之前,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斯涅吉辽夫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把自己脆弱的内心暴露在他人面前,书中还有个类似的案例:有个人对佐西马长老忏悔,忏悔之后就对佐西马长老恼羞成怒。这样的结论确实令我感触很深,平日若是有人站在正在工作的我旁边,我都会感到不太自在。
此外,这位上尉与其儿子伊柳沙的感情非常和睦,小伊柳沙甚至敢站出来与说父亲坏话的其他小孩对峙,还敢壮着胆子咬阿辽沙;而父亲在伊柳沙病危的时候也是成日以泪洗面。他们的故事非常令人动容,这与卡拉马佐夫家庭的父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本书对其中每个人的描写都非常地生动而真实,推荐阅读,我以后有机会再次拜读。